黄精,是常用滋阴药,在我国第一本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记载,被列为上品药,更是被道家称为“仙草”,服食可以修仙成道。
传说,古时候有一肺痨患者,认为自己活不久了,就跑到深山躲了起来。几年后他非但没有死,反而身体强壮起来,说话声如洪钟,走路健步如飞,不少人说他成了“神仙”。一日,华佗行医路过此地,听了此事就决心弄个明白。于是,他遍访附近名山大川,终于找到了这个隐世的“神仙”。从这位“神仙”口中得知,他是长期食用一种开绿花、长黄根的植物治好病的。华佗看着这种具有补虚填精功能的植物,顺口说道:“真乃药中之精啊。”于是,就有了“黄精”之名,并一直流传至今。

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.
黄精来源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.、多花黄精P. cyronema Hua、滇黄精P. kingianum Coll. et Hemsl.的根茎,按药材形状的不同,分别称为“鸡头黄精”“姜形黄精”“大黄精”。其中,“鸡头黄精”最为道地,在北京地区有较多的野生资源,多生长在山坡草丛、林下的阴湿地带。多花黄精分布于湖北、浙江、四川等南方地区,滇黄精分布于云南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
鸡头黄精
黄精的植物特点是叶片细竹叶状、3-7片轮生,花朵绿白色,2-4朵腋生,浆果球形,未成熟时绿色,成熟时紫黑色。由于黄精的地下根茎横走,呈结节状膨大,新鲜时表面为黄白色,茎痕为圆形,类似于鸡头,所以又习惯称为“鸡头黄精”。古代又有别名鹿竹、菟竹,因叶似竹,鹿兔爱吃;又名垂竹,与其果实生长习性相关。多花黄精为互生叶,根状茎肥厚,通常连珠状,。滇黄精为轮生叶,花被粉红色,浆果红色,根状茎肥厚。


博物馆藏品 巨型滇黄精
临床用的黄精有两种,一种为生品,即秋季采挖后洗干净,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,再切片干燥。饮片多为不规则厚片,断面有筋脉小点,黄棕色半透明,质地柔韧,有粘性,味微苦、麻。
另一种是炮制品,称为“制黄精、酒黄精”,需要加酒、黑豆等辅料蒸制,直至内外色泽又黑又润。古法炮制讲究九蒸九晒。制黄精表面黑色,有光泽,掰开中心为深褐色,质地柔软,口尝甜美。由于生黄精刺人咽喉,一般不生用,多炮制入药。

多花黄精P. cyronema Hua
中医认为,黄精性味甘平,入肺、脾、肾经,有补脾润肺、益气养阴的功效。可以治疗脾胃气虚、体倦乏力、肺虚燥咳、精血不足、须发早发、内热消渴等,是补气养阴佳品。
汉朝张华在《博物志》记载了皇帝与天老的对话,黄帝问天老“天地所生,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吗?”天老说:“太阳之草名黄精,吃了可以长生不老。”《稽神录》更是记载了一个有趣而神奇的故事:在临川土家有个婢女,受不了主人压迫,便逃入深山之中,常年食用黄精,日久她身轻如燕,能腾空上树。


黄精 制黄精
故事虽有些荒谬,但黄精的功效却不容忽视,现代研究证实,黄精根茎含黏液质、淀粉及糖分,亦含有多种氨基酸,可以饱腹,可以药用。在古代,黄精可是重要的救饥食粮,所以黄精又称为“救荒草”、“余粮”。而现在,黄精也成为药食两用佳品,食品级的黄精味道甘甜,甚似果脯;黄精炖汤,鲜美可口,滋补力强。